这部电影令我的情绪时时刻刻被画面和声音牵动
影迷来信
“影迷来信”栏目分享观众观影后的感想与评论,欢迎投稿至bcmoma@broadwaycinemachina.com.
BC放映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为60帧2K3D版本,安叔表示“60帧与2K是一个完美的组合,是个非常“好看”的方式。更温和,相对贴近过去的电影形式,因此一些情绪、心态上的调整与变化,他都是通过这样一个形式来表现的。”
欢迎大家选购观看。
本文原标题:
电影的未来是什么?
看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直观感受:太真实了,既有画面的真实也有故事的真实,虽然这种"真实"最初让人觉得怪怪的。
技术方面,120帧/4K/3D的结合为电影画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逼真感、浸入感和现场感,也是我看过的最明亮、最清楚的3D电影,它将彻底颠覆观众过去对电影的既定印象。一开始确实觉得像是在看高清电视节目,但慢慢会觉得画面中的一切近在眼前,120高帧率使得所有快速移动画面不再闪频或震动。还有一点被很多评论者忽略的是出色的声音设计,配合画面令观众更加身临其境。
故事层面,李安把叙事节奏把握得一如既往的娴熟、扎实,秀场表演和战场闪回交织得有条不紊、丝丝入扣,不仅展现了各色人等对战争的不同看法和动机,更是把这些英雄还原成了怀揣七情六欲和利益得失的“人”。
然而,以上的"真实"是观众在影院里想要甚至能接受的吗?恐怕未必。
“真实”意味着拉近了和生活的距离,然而任何艺术形式的美感都和适度的距离密不可分。
众所周知,电影是用来造梦的。本片画面的“真实”抛弃了传统的“电影感”——那种因为早期技术缺陷导致的模糊、噪点、颗粒、晦暗,慢慢被观众习以为常甚至越看越顺眼的、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的独特质感。除去“面子”,作为“里子”的故事如果仔细品味也会觉得比较反主流、反主旋律,在一定程度上扒下了所谓“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等主流价值观的底裤,颠覆以往大众对英雄的认知。从梦中被叫醒、又被赶出理想国的观众,会作何感想呢?
那这种技术对叙事本身而言到底有没有帮助?是不是形式大于意义?
我觉得不是。因为我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情绪时刻被画面和声音牵动着,是在感同身受而不是冷眼旁观,角色的痛苦、绝望、恐惧、快乐被画面显著放大,尤其忘不了人物的眼神。直觉告诉我如果没有新技术的加持,感染力会大打折扣。
回顾电影史,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平面到立体,总体趋势是越来越接近人对世界的真实感知,虽然每次变化都在挑战观众的习惯、都会引发质疑甚至抵制。从结果看来,如果一种改变能成为不可或缺的叙事手段或视听语言,就会成为标准保留下来,如有声和彩色;反之则暂时不会,比如目前更多是用来圈钱的3D。电影一定只能是现在这个样子吗?想想100多年前那段把观众吓得仓皇逃窜的《火车进站》,就知道电影不会一成不变。
因此,我还是愿意对李安这次勇敢的尝试抱有希望,但是需要更多更好的作品来展现这种技术的魅力(本片的示范作用恐怕远不及《阿凡达》之于3D),同时也要给观众更多时间适应变化。我觉得这种技术可能更适合拍一些和观众生活距离很远的题材以增加代入感,比如科幻、魔幻、战争,但特效成本可不止原来的5倍。
不管怎么说,已过耳顺之年的李安,依然孜孜不倦地敢为天下先,从来都不愿在安稳和保险中靠自我重复赚大钱,其勇气和境界实在令人佩服。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2016)
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
导演
李安
主演
乔·阿尔文
加内特·赫德兰
克里斯汀·斯图尔特
范·迪塞尔
片长
110分钟
剧情简介
伊拉克战争时期,来自美国德州的19岁技术兵比利·林恩(乔·阿尔文 Joe Alwyn 饰)因为一段偶然拍摄的视频而家喻户晓。那是一次规模不大却激烈非常的遭遇战,战斗中林恩所在的B班班长(范·迪塞尔 Vin Diesel 饰)遭到当地武装分子的伏击和劫持,而林恩为了营救班长不惜铤而走险冲锋陷阵。视频公布于世让他成为全美民众所崇拜的英雄,然而却鲜有人理解他和战友们所经历的一切。为了安葬班长,B班得到了短暂的休假,因此他们得以受邀参加一场在德州举行的橄榄球比赛。林恩的姐姐因某事件深感愧疚,她希望弟弟能借此机缘回归普通生活。而周围的经纪人、球迷、大老板、普通民众则对战争、卫国、士兵有着各种各样想当然的理解。球场上的庆典盛大开幕,林恩和战友们的心却愈加沉重与焦躁……
本片根据作家本·方丹(Ben Fountain)的同名小说改编。
今日排片
10:00
12:20
19:15
21:25
《冲天火》独家粤语点映今天下午17点举行,点击“阅读原文”,直达格瓦拉购票页面,亦可长按二维码进入官方网站购买。详细信息参见:吴彦祖献技林岭东荷尔蒙新作《冲天火》,BC独家粤语点映重现港片光彩!